33年,从意气风发到两鬓微白,杨旭见证了金陵石化烷基苯厂的发展之路和奋斗历程。从学生到设备专家,一步一步走来,从他的身上能够看到,无论身处什么环境,他始终呈现的是一种拼博精神,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做好岗位上的工作。
“艰苦奋斗,因陋就简。”是杨旭入职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。1985年冬,刚入厂三个多月,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的杨旭突然接第一个出差任务——前往江阴市新桥乡监造工厂F-501加热炉钉头管。此时,工厂重建F-501加热炉工期非常紧急,要求就一个字,抢!当天上午通知,马上就走!坐上9米长的半挂货车,一路颠簸。8个小时后,他来到江阴新桥乡一个小工厂。这次他作为工厂的全权代表,负责技术监造重任。他反复掂量:工期不能延误,质量必须过关,监造全程把控,押运全程负责。想到这些,杨旭脑袋嗡嗡作响,压力一下聚拢而来。杨旭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,啃书本、盯现场、催进度、管协调、抓监测、保供电……
不懂的就学,加工、焊接、检测、材料检测把关,一项一项学。参加夜班交接班,保证人机正常运转,每天只睡约5小时。乡村停电就找,乡里不能能解决,找市里。某日下午六点停电了,乡里解决不了。杨旭找到一辆四处漏风的吉普车,从新桥赶往江阴供电局,外面冷风嗖嗖,寒风凛冽,而杨旭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。到了供电局他直奔传达室,主管供电副局长早已下班,副局长家没有电话。他就像一个丢了孩子的家长,逮到谁就问谁,终于问到了供电局副局长的住址,火速赶往,软硬兼施,好话千遍,最后终于在晚上九点调节负荷送上电。如果停电一晚,将少加工8根管子。但是最终,杨旭按时并且出色地完成了加工任务。
第二年,监造完钉头管,杨旭“火速”进入技术员角色,负责脱氢和烷基化装置所有设备管理。第一次值班,问题就来了。K-101氢气循环压缩机油压系统低压报警,再低一点就会造成连锁停机,最终装置停产。“你是值班技术员,你来。”当班操作工说。杨旭来到压缩机房有点“一筹莫展”,现场机器轰鸣,耳畔嗡嗡作响,但问题摆在那儿就得解决。冷静!杨旭迅速调整状态,整理思路。第一看油温,油温高粘度下来,压力就下来。第二看泵是否有问题,齿轮箱主机泵,同步齿轮带动,声音有无异常。第三电流正常、仪表正常。一切正常!他来来在压缩机房中转,不知从何下手,问题始终找不到。杨旭返回办公室,查找有关进口设备资料,翻遍文件柜各个角落,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。真是无依无靠,心急如焚!有了监造钉头管的历练,现场自学,拼了!杨旭开始顺着压缩机周围“打转”,一根一根看,一根一根摸,他要弄清楚机体每根管线的原理和作用。突然,一个不起眼的“三通”引起杨旭的怀疑。“外形不像阀门,当时见所未见、闻所未闻。” 杨旭感慨。往往最笨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。查资料得知,那个“三通”,就是回流阀,它松动,泄压过快。问题找到,很快解决,杨旭长舒一口气。
1989年工厂主要核心进口设备K-301第一次解体检修,采用国外标准进行检修和验收。杨旭当时担任烷一车间动设备技术员。但是,由于各种原因,已经来到现场检修的意大利专家走了。怎么办?没办法,只能自己干!扬旭火速接手。“大家都不熟悉,谁都没有经验,只有硬着头皮干。”杨旭回忆。
工厂请来了沈阳鼓风机厂的技术工人负责检修操作,但检修方案、一切技术指标,都得杨旭协调,时年25岁的毛头小伙,“指挥”一群技术“大咖”。“小杨”充老外,有点悬!“大咖”们开始不将杨旭放在眼里。杨旭不动声色,小心“伺候”,几乎24小时追班转。怎么拆,怎么装,怎么查,杨旭事先模拟了无数遍,准备了几套应急方案。“勤跑、勤问、勤学,工作量翻了几倍。”杨旭憋着一股劲,就是要将这次检修拿下!找配件,少一样都不行。找专业工具,少一个都玩不转。各种螺杆、专用工具,十几箱。当时的“小杨”既是技术员,也是随叫随到的“小工”。资料不全,找到监造的老同志详细问个明白。压缩机检修试机大头瓦测温,自己找来专业机械式测温仪,点温计、线温计……一股脑的专业检测工具,杨旭全身心投入,严格按照“三老四严”规格行事,所有的设备检修事宜全部“硬扛”。
随着检修的深入,外来的技术“大咖”们逐渐被“小杨”身上的这股拼劲感染,他逐渐取得了这帮技术工人的理解与支持。突发事件让全南京城公交车停开三天,杨旭就天天泡在现场,一边组织检修落实方案,一边做着“小工”,解决协调难题。到了第三天,检修任务不紧了,工厂让杨旭回家休息。车开至黄家圩,杨旭步行入城,走到鼓楼,穿过南大,来到河海大学,步行5小时后到家。
最终,杨旭在没有外国专家现场指导的情况下,独立完成总公司重点机组BCL-807离心压缩机组的第一次解体大修。“老外不来,逼着自己一点一点干。”回想奋斗历程,历历在目。“见得多,不抖活!”10年的基层历练,杨旭对专业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高度。“我们小而全,见得多,不抖活!”杨旭参加总部会议,已经能够成竹在胸。
90年代中期后,烷基苯装置新技术运用,国产化运用等重大技术改造,出现一路攻关夺隘,捷报频传。独创炉内壁复合内衬,回转阀国产化,首创φ200干气密封在大型螺杆压缩机运用,分子筛约翰逊网运用,氢氟酸国产化运用,大流量氢气螺杆压缩机运用,脱氢反应器中心管网内件运用,首台加氢装置多级液力回收透平的国产化……多项创新和国产化成果都在杨旭的主持下,运用于装置实践。这些,为烷基苯装置在亚洲节能、环保、创新、创效保持领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“都是本职工作。”成绩面前,杨旭很低调。
1998年,杨旭为了解决脱氢加热炉炉管出现的问题,夜不能寐,他先后与科研院所合作,开展脱氢加热炉炉管内壁腐蚀机理、加热炉失效模式和寿命预测、炉管金属尘化腐蚀失效预测等方面的技术攻关。这些难题的攻关,使脱氢炉管设计寿命由10万小时延长到16万小时以上。2003年,合资公司江苏金桐公司烷基苯装置投产开工中,杨旭凭借多年设备管理经验,让一台原本被日本厂家明确判作废的机组投入运行,赢得合资方赞誉。